当考古学家发现像希腊安提基瑟拉机制这样的复杂文物时,我们得出结论,一些古代社会可能比之前认为的更先进。当我们想到先进文明时,形象通常是先进技术之一。我们的文明是先进的,因为我们有火箭和核能。技术是对知识的系统应用,实现了原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但并不是所有的技术都是物质的。以有组织和有效的方式组织人际关系、行动和团队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被称为社会技术的专门形式的知识。
就像物质技术一样,人们可以发展社会技术来促进社会和人民的繁荣。人们可能会自然而然地想知道,伟大的社交技术是否曾经丢失过。就像像安提基瑟拉机制这样的物质技术可以被遗忘或摧毁一样,一些社会技术是否会被历史遗忘?
古代中国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特别是商代和周初,大约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800年。那个时代走到了尽头,因为有关如何治国的知识在后来的周朝被腐败和遗失了。随着知识的支离破碎和缺失,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的衰败。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一个混乱的时代,这一社会技术的失修和故障导致了战国时期的混乱。这促使那个时代的主要思想家认识到正在发生的事情,尽管在这个过程中相当晚,在许多方面都太晚了。
然而,这些思想家认识到正在发生的一切是重要和值得注意的。罗马帝国晚期的明目张胆的衰落并没有导致其伟大的思想家们也这样做。晚周关于文明背后的社会技术的见解和争论,值得我们学习和应用于我们这个时代。
中国知识分子复兴的主要人物来定义著名的百家争鸣。与那个时代的其他大国相比,中国是异常老练的。这一时期的考古证据记录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青铜作品,优于中东的任何时尚作品。周继承了早期朝代美丽的、装饰精美的青铜器皿丁的使用,在神圣的仪式中使用它们,并象征着时代的财富和权力。周朝早期在这些器皿上花费的青铜和他们最重要的青铜武器一样多。这颠覆了现代的假设,即古代社会没有物质盈余来投资于“非必需品”,这通常被认为是他们似乎停滞不前,几乎没有发展的原因。事实上,在历史上的这段时期,重要的思想家甚至反对非生产性地使用财富,除非这种投资是正常的和突出的,否则这一立场将是毫无意义的。
认为这些船只仅仅代表奢侈品的假设是没有根据的。从表面上看,西方大教堂是对资源的非生产性使用。但事实上,它们作为协调、仪式、权力合法性和社会援助的载体,在社会秩序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周统治者愿意在青铜鼎上投入大量资源,这意味着他们在当时的社会技术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丢失的话。周社会技术的价值可以用珍贵的青铜合金的重量来衡量,至少和他们的武器一样重要。
即使是那个时期的宏伟建筑也表明了协调专家的高超技能。考古遗迹表明宫殿建筑和夯土和木材的塔楼。周代艺术描绘的是两层建筑,可能是出于仪式目的。这些结构的腐烂使得人们很难知道这个被后来视为黄金时代的时代是否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当老子在“道德经”的一篇冥想中愉快地提到一座九层楼时,这是一种幻想的沉思,还是指的是真正的成就-或者至少是一种尝试?当时的文字资料指向一个复杂的封建社会。今天读这些书会让人想起两千年后的中世纪日本,而后来时代的帝国主义和官僚中国-正如我们所知的那样,更明显地影响了日本-并没有。
当考古学家面对过去取得的非凡成就时,一直不知所措。有时,人们会用奇幻的理论来填补空白-因此就有了关于外星人或心灵感应人建造埃及金字塔的信念。一种更可能的情况是,我们要么失去了对某些物质技术的记忆,要么失去了可以弥补它们的社会技术的记忆。哪些社交技术让中国实现了这一壮举?
孔子在战国前几年去世,他的名言在今天的西方人中很受欢迎,因为他的名言被认为是他的。但他真正的计划是发现和恢复使周朝伟大的做法。通过这样做,他相信一位统治者可以重振整个社会,使一个腐朽、功能失调的国家和人民恢复健康。这是通过足够高尚的统治者适当地应用仪式来实现的。通过追求正确的人际关系和礼仪,他们可以纠正周代社会秩序的衰落和由此引发的战争所造成的损害。孔子专注于确定统治者的正确礼仪和实现美德的手段(德)。德的含义很微妙;也许它应该被认为包括我们今天可能理解为威望的东西,这对任何政治家来说都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他通过对周朝及其前辈进行广泛的研究和研究,试图对丢失的早期周知识进行逆向工程和理解,从而形成了他的哲学。孔子试图通过仔细研究一个不复存在的社会的仪式和文学来填补他对社会技术理解的空白。
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是儒家教育最广为人知的属性。但被忽视的一个方面是孔子对中国传统礼仪的强调。特别是,孔子痴迷于周朝创始人文王所著的古典易经,也被称为易经。文王通过写作这部作品而获得的威望,首先是使周朝得以超越更古老的商朝的一部分,并被作为一部伟大的哲学文本、占卜的工具和数学灵感的源泉进行了各种研究,孔子对这部作品的解释从此受到尊重。然而,它们之所以可能,只是因为“周易”最初的应用,无论它们是什么,都已经被他那个时代完全遗忘了。它对周朝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其重要性的最初原因几乎不可能确切知道。
孔子去世时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他没有设法让一位统治者在足够长的时间内采纳他的解决方案,进行全面的测试。虽然他能够赢得一些政治家的注意,但他在政治斗争中输给了其他顾问,因此失去了青睐。
“周易”只是一个更广泛问题的一个例子。社交技术存在的时间越长,对它们的理解就越多样化。它们存在的原始语境可能会改变,或者在它们的复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翻译错误。哪些做法是周初及其伟大前辈王朝成功的基础?它们只是一些简单的遗物吗?如果是基本的,它们甚至可以在现代背景下重现吗?完全不清楚的是,你是否可以重新启动一个基本完好的帝国的社会技术,以便在它崩溃后重新锻造它。也许从很长一段时间来看,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但您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将碎片重新组合在一起呢?孔子的对手在所有这些理由上挑战他。
他最突出的反对者是法家。韩非是战国时期这一学派的伟大集大成者,他在孔子去世几百年后对儒学进行了抨击。韩非驳斥了“韩非子”中的经验主义,摒弃了从古到今的观念:“圣人既不求古人之道,也不立古今中外的固定标准,而是审时度势,准备应对。”
为了说明这一点,他将儒家式的方法比作一个农民,他曾经抓到一只兔子,因为它撞到了树桩,弄断了自己的脖子,然后放弃了耕作,等待更多的兔子。换句话说,某件事曾经有效并不意味着它将来也会有效。过去的事情之所以奏效,可能是因为运气或巧合,也可能是因为现在不再是这样的情况,所以模仿过去的做法并不能保证成功。
虽然韩非是该学派的重要代表,但大多数法家并不怀疑失学的存在。相反,他们认为恢复或恢复这种知识是不切实际的。他们的目标不是讨论美德或和谐,而是设计一个快速而肮脏的系统,根据容易确定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以便及时拯救他们的社会。与孔子本人不同的是,法家们完成了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他们的解决方案是精心设计的,允许一位国王征服中国,其中一位做到了:秦始皇。11年后,在他去世后,这个帝国四分五裂,但秦朝的成功几乎影响了随后所有的政权,采用了中国著名的CIN
重组后的帝国被证明是脆弱的。开国皇帝秦始皇去世后,毁灭性的叛乱爆发,撕裂了新的国家。这些严厉的法律建立在法家假设的基础上,即精英永远不能被信任。这一假设有两个尖锐的问题。其一,这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法家朝臣对他们对人性的解读充满信心,他们与对立哲学的追随者一样互不信任。儒家式的注重孝道可能会被证明更有效。
第二,它使法律和措施偏向有时适得其反的严厉。陈晟和吴光的叛乱始于这两位指挥官因暴雨延误了他们的部队调动。这看起来微不足道,也是可以原谅的,但建立在不信任基础上的哲学对借口持怀疑态度,法律规定要判处死刑。他们推论道:“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我们就死了;如果我们反叛,我们就死定了。与其等死,不如为自己的王国而死!“。
一个系统可以在创始一代人中发挥作用,但在创建者去世后很快就会瓦解。法家们低估了延续的必要性。管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文明所需的专门知识不可能每代人都重新发明。由于任何统治者的学习和进化能力都是有限的-有些统治者的才华远远不如其他统治者-当他们拥有的集体知识弥补了任何一代人的失败或错误时,王朝才能持续很长时间。如果周朝的成功像韩非寓言中农民的成功那样武断,它就不会持续这么长时间-大约800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共识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王朝(不包括我们认为是神话的王朝)。
仅仅是武断的成功不会延续几百年。相反,这种成功是坚持不懈的巧妙行动的结果,而技能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的。这并不排除这样一种假设,即条件的改变使旧的知识不再有效,但这是一个很难证明的论点。毕竟,机构知识运行了数百年,这段时期包含了许多条件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如果有社会学原理在足够大的可能条件集合中成立,那么这些知识就可以重新获得。
但是,法家们可能会争辩说,难道社会不是天生就强大,能够在没有任何人具有特殊知识的情况下翻滚几个世纪吗?也许在大多数情况下,功能并不是那么困难,也不需要专门的知识。灾难只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发生。
这种反对低估了衰落的现实。文明的崩溃可能是罕见的事件,但也不是那么罕见。每个千年都会看到一些帝国的崛起和另一些帝国的衰落。这种崩溃可能会在短短几十年甚至几年内发生。这发生在印度的古代哈拉帕文明和中东青铜时代的崩溃。值得注意的是,中东晚期青铜时代的文明与周初处于相似的物质发展水平,几乎与他们同时代。许多人认为中华文明独有的特征-它的长寿、文化连续性、稳定性和抗灾能力-在后来的时期被认为是一种弱得多的形式。
在秦朝的继承者汉代,许多法家的先例被新一代政治家和思想家整合到一个儒家框架中。儒家思想不能仅仅通过复制以前的社会技术来重建中国。在那里,法家实用主义被证明更有效。但是,为了在新的国家出现时提供连续性,儒家证明了善于维持系统的功能。他们注重知识的延续性,通过习俗和教学将其传给后代,让他们确保王朝创始人的成就将通过他们的继任者传承下去。从那时起,儒学一直是中华文明的基石,被统治者一次又一次地回归-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
这些学派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它们各自与百家争鸣中的第三大力量道家的接触方式上。
老子是周末另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与孔子相比,他的方法更多地基于对背后现实的深刻理解,而不是基于对社会技术文物的研究。根据道家的说法,他是周朝的宫廷图书管理员,看管着一座非常古老、广博但正在腐烂的知识宝库。考虑到他非凡的智力和对相关文本的接触,他可能比当时的任何人都更有能力遵循这种方法。据说孔子曾向他寻求一本关于礼仪的书的信息,这就证明了这一点。
但与其他任何一个学派不同的是,老子的传统侧重于内部实践,并与社会和政治参与保持距离。后来的传说都把老子描绘成在他生命的尽头旅行,从历史上消失了。儒道之间的关系是批判性的,尤其是道家方面。虽然两者都强调和谐,但前者的定义是社会性的,而后者则侧重于与自然的和谐。这种个人主义和反社会偏见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产生了后果。道教思想的恶毒派系在像黄头巾这样的邪教反叛期间为他们提供了信息,并助长了中国人对邪教活动的怀疑,这种怀疑一直持续到今天。
它的个人主义也使它与法家臭名昭著的对秩序的苛刻关注明显不符。但是,尽管道家与法家存在极大的差异,但他们都同意法家的观点,即人不能依靠过去的智慧。这种实用主义实际上导致了法家名人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当道教开始在黄老学派形成仪式性和宗教性的力量时,它对政治思想的影响是通过法家的参与,包括韩非本人。在这个解读中,像吴炜这样的道家概念-不费吹灰之力-指的是皇帝与他的臣子完全分开,并要求皇帝的臣服与任何自然力量一样。
这三大学派都将在周朝灭亡后的中国思想和实践中发挥核心作用。但在每一种情况下,他们都超越了创始人的初衷。法家和道家专注于向自然学习和遵守,让他们的追随者通过做起作用的事情和放弃不起作用的事情来引导整个国家。此外,法家对道教的侵占使其观念服从于国家权力,这是其更极端的表达方式所不能达到的。但是,依赖于每个人或每一代人来重新学习基础知识永远不会是一项可持续的任务。如果法律主义完全集中在战略和权力上,如果它破坏了政权的连续性,那么它可能会成为一种负担。儒学未能充分学习和重建中国黄金时代的社会技术。然而,它的洞察力是,必须保持这样的知识,才能使一个文明持续下去,从而确保其在其竞争对手建立的政权中的优势,但无法维持自己。
每个学派都能够识别和重新设计令人钦佩的、可能是独特的、后来中华文明的认识论健康、稳定和繁荣的特征。这些都是周初所表现出的丰富多彩的特征。这一集体成果为那些学习社会技术的人提供了最大的教训:这种知识的丢失是常见的,但永久性的丢失是罕见的。所需要的只是一位正确的统治者或思想家,让社会重新学习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