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的危害

2020-06-25 02:20:16

张永乐,“出国留学的危害”[1]大卫·奥恩比的介绍和翻译张永乐是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也是中国新左翼的一名冉冉升起的成员。他与他在同一所法学院更知名的同事蒋世功(生于1969年)的许多观点相同。[2]这里翻译的文本写于2008年,与张的学术工作无关,而是反映了中国年轻知识分子对西方思想和文化价值的态度变化。[2]这里翻译的文本写于2008年,与张的学术工作无关,而是反映了中国年轻知识分子对西方思想和文化价值的态度变化。[2]本文翻译于2008年,与张的学术工作无关,相反,张永乐反映了中国年轻知识分子对西方思想和文化价值的态度变化,他在1969年出生。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的他认为,出国留学--这几乎是任何有抱负的中国学生或学者的必经之路--不仅被高估了,而且实际上是有害的。他的观点好坏参半,其中一些可能是开玩笑的;例如,张观察到,他在美国不经常去书店,是因为书太贵了,这个坏习惯甚至在他回到中国后仍然存在。然而,他的总体语气暗示着,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知识分子话语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对外部世界的傲慢和不耐烦。简而言之,张认为,出国留学是一场孤独而无用的洗礼,死记硬背是首要任务,外语是自我理解和与他人交流的障碍。张教授肯定是对的,用外语攻读高级学位是一种挑战,有时会失去自主性和地位。更有趣的是课文的总体基调,几乎是在说这种经历是浪费时间。这不仅是因为出国留学涉及到对其他人知识的死记硬背,但因为中国是应该去的地方。正如张所说:“如果你长期生活在国外,你会错过在中国发生的许多理论上有趣的事情。西方社会已经定居了几百年,真正发生的事情并不多。但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充满潜力的新时代。”换言之,出国留学的机会成本实在太大了。我们应该把这种虚张声势解读为正在进行的身份危机的掩护吗?还是应该把它读成是预示着中国帝国到来的一种萌芽般的信心?我要感谢亚历克斯·李给我发来这封信和其他短信!在2002年去美国之前,我因为签证被拒绝,最终在北京滞留了半年。即使我不知道等待我的是什么未来,我也只是决定不工作,不赚钱,每天和朋友们在一起,看书,谈论想法。有一天,我决定不工作,不赚钱,每天都和朋友们在一起,看书,谈论想法。有一天,我被拒签了。即使我不知道等待我的是什么未来,我也只是决定不工作,不赚钱,每天和朋友们一起看书,谈论想法。有一天,我在博士生柯小刚的柯小刚[3](1972年生于1972年)宿舍里,和另一位朋友徐晓红徐晓宏(生于1978年)[4]讨论海迪格的《人文主义书信》。柯小刚不时地在关注并插话评论,但还有一个学生,他刚从美国回来,一开始在听,后来睡着了,开始悄悄地打鼾。我们三个面对面看着,尽量不放声大笑,但还有一个学生刚从美国回来,开始听着,然后睡着了,开始悄悄地打鼾。我们三个看着对方,尽量不放声大笑。而我们都立刻想到了《论语》中的故事:“载于白天在床上,子曰:‘一块烂木不能雕,一壁干粪也不能铲,于于而言,罚他有何用?’”[5][5]这是少有的大师咒骂人的事例之一,对这种情况是完美的!从那天起,我就不客气地偏爱我的同学打鼾了,至少直到我在美国待了三四年,才发现自己的思绪颠倒了,我现在反而觉得“白天睡觉没问题,打鼾没什么丢人的”。我回过中国两次,每次都带了两个装满书的大行李箱,但两三个月的假期结束后,我发现自己几乎没碰过它们。--这是怎么一回事?见了朋友和家人,真的很无聊,但我没有去想我的书,因为一旦静下心来看书,我就会睡着;还有一个变化是,在出国之前,我一直喜欢去书店,只要是吸引我的书,我就会买。但是出国后,我对书店不再感兴趣,一进门就会离开,因为我什么都没有兴趣去买,因为我看到柯小刚和其他还在一起整天闲逛的朋友们,热情地讨论着命运。我觉得他们在做一些有价值的、严肃的事情,不像我那样,只是在闲逛,但是当我试图加入他们的时候,我发现我真的没有参与到讨论中,我只是想打瞌睡。就这样,师父的残酷诅咒降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