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长时间的隔离、封锁和自我隔离之前,很难想象没有降噪耳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电子逃逸的生活。今天,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当然,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有一个前后的时间点,围绕着这一点,我们现代生活的文化重心发生了变化。它的名字叫随身听,1979年在日本发明。1980年6月,随身听以临时名称Soundabout抵达美国海岸后,我们的日子就不同了。
到目前为止,音乐基本上是一种共享的体验:一家人挤在家具大小的菲尔科人周围;青少年从汽车里大声播放曲子,或者跳着袜子跳晶体管收音机;酒吧里的点唱机;霹雳舞者在音箱的音响背景下弹跳和锁定。在随身听之后,音乐对除了听者之外的所有人来说都是沉默的,被包裹在个人音景中,缠绕在模拟的盒式磁带上。这个效果甚至对它的创造者来说也是令人震惊的。已故索尼设计师黑木康夫(Yasuo Kuroki)在1990年的一本日语回忆录中写道:“每个人都知道今天耳机的声音是什么样子。”但在当时,你甚至无法想象,然后突然间,贝多芬的第五乐章就在你的耳朵之间敲打着。
最初的随身听TPS-L2被设想为日本高中生和大学生学习时使用的玩具。(眼尖的粉丝们会认出与众不同的银蓝色TPS-L2,正是漫威《银河护卫队》电影中彼得·奎尔携带的机型。)。索尼当时的董事长、和蔼可亲的森田昭夫(Akio Morita)对该设备的前景非常不确定,以至于他只下令生产3万台,与Trinitron电视机这样的老牌生产线相比,这只是杯水车薪。起初,他保持谨慎似乎是正确的。随身听在日本几乎停滞不前。但是,关于一种奇怪的新设备的消息很快在东京的年轻人中传播开来,这种设备可以让你把配乐带出卧室,登上通勤列车,然后进入城市街道。在随身听问世的一年半内,索尼将生产和销售200万台随身听。
尽管随身听比以往任何一款磁带机都要小得多,重量也轻得多,但它仍然顽固地保持着巨大的体型。当时的技术使得被誉为小型化奇才的索尼工程师无法将他们的便携式立体声音响缩小到任何比平装书大小的音响。随身听对于口袋来说太大了,用户有义务用手拿着它,或者用附带的皮带套把它吊起来。更奇怪的是,按照目前的便携收听标准,随身听的多个耳机端口和一个内置麦克风。随身听最初被设计成同时使用:一个“热线”按钮暂停音乐并激活麦克风,让两个用户即使戴着耳机也可以聊天。这一规范是在森田的坚持下提出的,他在家里测试早期原型时不能进行对话,这让他的妻子感到恼火。
精明的森田是索尼在日本和国外时尚形象的设计师,他担心随身听与世隔绝的本质是正确的。他的错误之处在于,对于越来越多的随身听用户来说,与世隔绝才是关键。1981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唱片公司副总裁苏珊·布朗德告诉“华盛顿邮报”:“随着索尼随身听的出现,人们见面的方式也随之结束。”“这就像一种毒品:你戴上随身听,你就会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都屏蔽掉。”没过多久,学者们就为这一现象创造了一个术语。音乐学家细川舒平称之为“随身听效应”。
细川指出,听众如何使用这些设备来驯服城市空间的不可预测性,以及他们所有的意想不到的干扰和巨大的噪音。佩戴耳机既是个人“请勿打扰”的标志,也是城市嘈杂声中的另一种配乐。这是人类体验的一种新形式,参与的脱离,一种与世界隔绝的技术盾牌,一种消除疲倦的解药。每当神经紧张或无聊不堪时,人们就可以在玩耍和快进生活中稍稍放松一下。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是最先领会这一新人类能力意义的西方人之一,他是名为赛博朋克的科幻小说体裁的先驱,几年后他写道,“索尼随身听在改变人类认知方面做的比任何虚拟现实设备都多。”
随身听作为一种方便的个人音乐传递设备立即在日常生活中站稳了脚跟;在全球推出的几年内,它本身就成为了一种身份象征和时尚宣言。“我们刚从巴黎回来,每个人都戴着它们,”安迪·沃霍尔对“华盛顿邮报”充满热情地说。像Bloomingdale‘s这样的精品店有长达数月的热切顾客等待名单。保罗·西蒙(Paul Simon)在1981年格莱美颁奖典礼上炫耀地穿着他的衣服;到了圣诞节,它们成了名人的礼仪礼物,
乔布斯将在2001年凭借iPod的首次亮相实现他的愿望。这并不是第一个数字音乐播放器-一家韩国公司早在1998年就推出了一个。(尽管索尼创建了Listing-on-Go,甚至拥有自己的唱片公司,但它未能开发这一利基市场,这证明了森田在1993年中风后出人意料的退休是如何让公司步履蹒跚的。)。但苹果的界面是迄今为止最时尚的,失去了竞争对手复杂的、装饰着按钮的界面,采用了光滑的珍珠光泽塑料,令人满意的重量暗示着强大的技术在内部搅动。苹果还推出了一种诱人的提供音乐的新方法:洗牌(Shuffle),它可以让听众将整个音乐库重新混音成他们生活中永无止境的音频背景。城市街道再次成为便携式收听技术发展的试验场。“我在麦迪逊大道上,”乔布斯在2004年告诉“新闻周刊”(NewsWeek),“好像每个街区都有戴白色耳机的人,我想,‘哦,天哪,这开始发生了。’”
这种情况从未停止过,甚至在2007年iPhone问世之后也是如此-iPhone是iPod和Walkman制造的过时的独立便携式音乐播放器的直系后代。iPhone增加了始终可访问的互联网的眼内滴水,这是一种逃离我们周围嘈杂噪音的新方式。但耳机一直留在这里。iPod的销量已经下滑到苹果在2014年停止报告的地步,但就在同一年,该公司以超过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耳机公司Beats by Dre。当时,这标志着苹果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收购-证明了索尼在发现并激发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听觉逃逸的强烈渴望方面的先见之明。随身听并不是与人见面的终结,但它为我们在一个无法想象的时代中生存下来铺平了道路,在这个时代,我们将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