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完成工作框架假设人们“雇佣”一种产品来为他们做特定的工作,并理解这有助于公司设计成功的产品。
我想把这个框架应用到我的相机应用程序Futurecam上,看看人们可能会雇佣Futurecam做什么工作:
捕捉与普通照片不同的美丽照片,作为一种爱好,为了个人的满足,并赢得朋友的赞赏。
捕捉个人记忆,比如度假照片。这里的原因是情感上的,而不是艺术上的,就像前面的观点一样。你的全家福对陌生人来说毫无意义。
作为一名专业摄影师,为了增加收入,要么是通过拍摄更好的照片,否则(很容易)就无法拍摄,要么是通过建立声誉间接增加收入。
待完成工作框架与将用户划分为不同角色的传统方法略有不同。
首先,想象一下彼得在发达国家的一个城市里35岁左右,在一家银行工作,单身,性格内向,周末业余爱好摄影。这些信息中的大部分似乎与相机应用程序并不是特别相关。
相比之下,在待完成的工作方法中,重点不是用户是谁,而是他们雇佣产品做什么。这似乎与产品更相关。举个例子,想象一下一个50多岁、有两个孩子的离异印度人,他是一名室内设计师,性格外向,住在一个小镇上,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从人物角色上看,她似乎与彼得完全不同,但从使用相机APP的角度来看,她和彼得的共同点可能更多。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物角色可能具有误导性。我们关心的是人们雇佣相机应用来做什么,而不是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种族、职业、城镇与城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内向与外向…。
第二,待完成的工作方法也避免了人物角色的编排问题,就像我上面所做的那样。是的,理想情况下,人物角色应该来自彻底的研究,但在实践中,我们通常没有时间这样做。待完成的工作框架似乎更轻量级。
第三,同一个用户可能还会在不同的场合雇佣产品做不同的工作,比如专业摄影师去度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