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是分散的

2020-09-21 07:05:57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相互联系的世界里。今天,大约有41亿人可以使用互联网。每过一年,就有数以百万计的人从孩提时代起就以“数字原住民”的身份出生在这个世界上,数字技术和万维网就在他们的指尖上。

但是,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多地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我们必须记住,为网络的未来设定正确的路线并继续改进它是我们的责任。今天,互联网的控制权越来越集中在几家大型科技公司手中。

通过区块链和去中心化协议等新技术去中心化网络,可以确保网络仍然以社区为中心,以用户为导向,就像它最初的初衷一样。要了解原因,并帮助设想去中心化将如何为互联网建设更美好的未来,我们必须了解互联网最初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是如何运作的。

1969年10月29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查利·克莱恩(Charley Kline)给斯坦福大学的一位研究员发了一条简单的信息。上面写着“Lo.”这是第一条通过ARPAnet(高级研究计划局网络)发送的信息。

Arpanet是冷战期间由美国军方资助的信息和通信系统。虽然当时没有人知道,但ARPAnet是我们今天拥有的互联网的最早先驱。

当然,阿帕网也不是没有缺陷。查利·克莱恩第一次尝试互联网交流只取得了部分成功。他的信息本应写着“登录”,但系统在完成投递之前就崩溃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ARPAnet系统很快被一种更快、更高效、更可靠的信息网络所超越:万维网。1989年,欧洲核研究组织(简称CERN)的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发明了他的发明,他的发明为当今世界提供了一些为网络连接提供动力的核心信息系统:HTML、HTTP和URL。

由这些和其他技术先驱建立的早期互联网是分散的、点对点的,而且大多是开源的。尽管大多数定义互联网的技术都是在30多年前创造的,但今天每个访问互联网的人仍然在使用它们。

只有一个问题:在今天的互联网上,我们已经失去了分散和对等信息系统的最初愿景。相反,我们建立了一个高度集中的网络,模糊了互联网最初的承诺。

集中化最大的问题是,它将控制权和权力从普通互联网用户手中夺走。

在早期的互联网上,普通网络用户几乎完全控制了他们在网上共享的数据。但在今天的互联网上,Facebook、亚马逊和谷歌等大数据巨头负责收集、打包、共享和审核几乎所有在网络上流传的数据。数据,互联网最宝贵的资源,只集中在几个有权势的玩家手中。

集中式网络比最早的互联网更高效、更容易扩展。但是,我们目前对少数几家大公司的过度依赖与一个真正自由和竞争的网络空间是不相容的。想象一下,去超市或在网上购物,发现每种产品都是同一品牌的。你喜欢不喜欢那个牌子都没关系,你得买它的产品!

这就是今天互联网上的情况。一些科技巨头在互联网上制定了参与规则,其他所有人都必须配合。他们决定创新者的进入成本,将最终用户锁定在专有平台上,并控制谁能看到或不能看到网络上的信息。

但事情不一定非得是那样的。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不那么集中的互联网,一个将权力重新掌握在每个网民手中的互联网。

分权的关键是新技术和新兴技术。为了让网络去中心化,我们需要建立新的信息系统,这些系统不需要依赖任何中央机构和数据中间商。这并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但已经有相当多的技术正在开发中,这些技术可能会推动分散信息处理的革命。其中最重要的几个是区块链、分散协议和对等技术。

例如,区块链允许网络中的任何人连续添加数据,同时使网络本身能够以完全分散的方式验证存储在其上的信息。使用区块链技术,我们可以运营由加密货币驱动的去中心化市场,开发在安全的智能合同上运行的新的版权和公证类服务,并建立名为Dapps的不信任程序,从而剔除大数据中间商。

然而,区块链还不足以将去中心化发挥到最大潜力。这就是新的网络3.0协议的用武之地。

这些协议改变了我们在互联网上存储和交换数据的方式。今天,如果您想要访问文件、网站或任何其他数据,您必须连接到集中式服务器,该服务器通常由Amazon Web Services或Alphabet等大数据公司运营。

但是,这些Web3.0协议允许世界各地的个人互联网用户通过在互联网社区中分发数据所有权,以点对点的方式直接托管、共享和访问数据。虽然区块链允许以透明的方式发布和验证各种交易,但这些协议允许以分散的方式进行信息传输。

这些新技术如果结合使用,有可能在数据隐私、审查、创新和网络安全等关键问题上改善网络。一旦有了适当的规模和充分的发展,去中心化的网络就可以提供免费的、普遍的互联网接入-而这只是所有即将出现的去中心化技术的沧海一粟。

去中心化不仅仅是一种理想--它是对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功能未来的展望。通过分散网络,我们可以创造更自由、更创新、更民主的互联网体验。是时候让互联网更上一层楼了。

恩里克·迪亚斯(Henrique Dias)对通过去中心化和区块链技术为网络提供动力感兴趣。他是协议实验室的软件工程师,研究包括Hypercore和IPFS在内的Web 3.0协议。他的观点是他自己的。你可以在推特上关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