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标志

2020-09-28 14:51:04

跳转到导航跳转搜索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都发现了陶器上的铭文,比如西安附近的半坡,以及西安附近的长安县花楼子的骨头和骨髓。这些简单的、通常是几何形状的符号经常被拿来与甲骨上出现的一些已知的最早的汉字进行比较,有些人认为它们意味着中国文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然而,只发现了这些符号的孤立实例,它们没有显示出代表语音或书写系统所需的非图画过程的迹象。

在中国的一系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少量具有图形或简单几何性质的符号[a],这些符号被刻在或绘制在文物上,大多是在陶器上,但也有一些是在龟甲、动物骨骼或骨头或玉器上。[1]这些遗址包括仰韶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龙山文化。[1]。

关于这些符号是书写的、原始的还是原始书写的,或者仅仅是非书写的符号[b]或用于其他目的的符号,如识别,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问题,这一争论至今仍在继续。认为它们是早期中国文字的支持者倾向于从个别手势与个别甲骨文字符的比较中看到证据。其他人认为,新石器时代的符号是早期符号系统的一部分,该系统最终导致了成熟的中国文字的发展。[2]。

华盛顿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的威廉·G·博尔茨(William G.Boltz)指出,如果基于如此原始的划痕,而不是基于功能上的相似性,这种比较是出了名的危险和没有定论(2003年,第38页)。博尔茨补充道:

似乎没有任何有意义的重复或拼接顺序会导致我们怀疑任何事情,除了这些是随机的、基本上没有组织的、没有系统的标记。

一般来说,到目前为止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符号是孤立使用的(正如所有权标志或氏族符号所期望的那样),而不是按照与口语表示一致的顺序,也没有证据表明对真正有用的书写系统的开始至关重要的过程,如语音借用。[3]正如邱(2000,第39页)所解释的那样:

只有当符号被有意识地用来记录用来组成句子的单词时,才有真正的迹象表明文字的发展已经开始。

此外,即使加上商代早期的证据,证据仍然极其匮乏:

这些资料虽然很有价值,但遗憾的是数量不多,而且大多比较零散,远远不能为解决汉语文字的形成问题提供充分的依据。

我们仍然可以有把握地得出结论,在中国,已知的最早的真实文字(即用来完整记录语言而不是孤立的意义的符号)是公元前1250年商朝晚期的甲骨。[4][5][c]。

嘉湖是位于黄河流域的河南省舞阳县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600-6200年。该遗址出土了龟板[7],上面有凹坑,并刻有被称为贾湖符号的记号。尽管头条新闻宣称这是已知最早的文字,但一些学者警告说,这些个别符号的有意义的使用不应该轻易等同于写作,尽管它可能代表了一个更早的形成阶段。用贾湖最新发现的考古学家的话说:

我们将这些符号解释为文字本身,而不是符号使用的漫长时期的特征,这最终导致了一个完整的书写系统…中国的考古记录现状,从来没有像埃及或希腊那样进行过密集的考古检查,这不允许我们确切地说出中国人在新石器时代的哪一个时期发明了他们的文字。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坚持下来的是符号使用的想法。虽然在这一点上不可能追踪到贾湖符号与殷墟[d]字之间的任何直接联系,但我们确实提出,采用符号使用的思想,缓慢的、与文化联系在一起的进化过程发生在黄河周围的不同环境中。我们不应该假设一个脚本的开发有一条单一的路径或步伐。";

此外,没有证据表明贾湖和商文化之间有直接的文化联系,两者之间的五千年的差距使得联系变得不太可能;正如甲骨学家大卫·凯特利告诉BBC:[8]。

大约有5000年的差距。似乎令人惊讶的是,他们会联系在一起,[...]。在我们拿到更多证据之前,我们不能称其为书面记录。

大地湾(公元前5800-5400)是甘肃省秦安县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的最早阶段已经在陶盆的内表面上画出了符号。[9]最近的发掘也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的符号。[10]。

在宁夏北山的大麦地,在15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发现了3172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5000年的悬崖雕刻,据报道,其中包括8453幅不同类型的图片,如天体、神和狩猎或放牧场景。[11]研究人员已经确认了2000个图形符号,他们说这些符号与后来的古代文字形式相似,而且许多都可以被识别出来。[12]

另一组早期的符号,许多人将其与汉字相提并论,是半坡符号,来自陕西西安以东的半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e]和附近的临潼区江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初。由于半坡符号被发现的时间相当早(1954-57)[13],而且数量相对较多(113个碎片上有22个不同的符号),[14]这些一直是最受关注的焦点。

一些学者认为它们是有意义的符号,如族徽或签名,具有一定的书写性质,可能是原始文字[15],而另一些学者则根据与甲骨文的比较得出结论,其中一些是数字。[16][17][18][19]还有一些人认为它们可能是所有权标志或陶工标志。[20][21][22]。

最后,一些学者发出警告,称这样的结论没有根据或为时过早。这是因为所有半坡类型的符号都是单独出现的,[23][24]在陶器和陶器碎片上,不像手写文字,它们往往出现在代表语言的字符串中。因此,没有上下文可以断定符号实际上是用来代表语言的。[25][26]。

此外,也没有证据表明商代甲骨文中所见的产生功能性文字所必需的假借用法和义音复合[f]。

这些符号所代表的肯定不是一个完整的文字体系,这一点是相当清楚的。有没有可能是原始文字?很可能没有。我们根本没有理由说它们已经被用来记录语言了。从中国文字创作后继续使用的这类符号的角度来看,它们甚至不像文字。(p.31)不少人以半坡文字为基础,说中国文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P.31)许多人以半坡文字为基础,说中国文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P.31)许多人以半坡文字为基础,说中国文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这样的说法可能是不合理的。[27][27])。

在邱先生看来,它们反而更接近于即使在早期历史时期仍在使用的非文字符号。[28]另一个已经被注意到的问题是,由于甲骨文本质上是图像化的,如果要追溯到比他们早三千多年的祖先,人们应该预料到这些符号的图像性会增加,但实际上,对大多数半坡符号的比较显示出恰好相反的事实。[29][29]。

然而,有可能一些半坡或其他新石器时代的符号在识字前的环境中被用作数字。同样可信的是,当文字最终出现时,一些已经在使用的新石器时代的符号(不一定来自半坡这样的早期遗址)被吸收到那个文字系统中。[30][30]。

1992年在安徽蚌埠双墩出土的符号据说包括复合符号。[31][31]

山东大汶口文化中的铭文文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800-2500年,[32]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掘以来,[33][34]也已出土,并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部分原因是大汶口文化被认为是龙山文化的直接祖先[33],而龙山文化又被认为是商代的祖先,商代是中国第一个无可争议的文字出现的地方。在山东的大汶口遗址,发现了一个朱砂图案,[35]而在临江边的大汶口遗址(陵陽河)和Dàzhū村(大朱村),发现了18个孤立的图案符号,共8种,用朱砂雕刻和/或绘制在16个陶罐和陶片上,大多出自较富裕的墓葬。[36]有些类似于斧头,另一些则被不同地描述为类似于云或火之上的太阳,而第三种类型则将后者置于火或山一样的元素之上。

除了它们与象形文字的商代和周初的宗族符号在风格上有相似之处外,[37]后两种类型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们有多个组成部分,让人联想到汉字中的元素组合,从而引发了一种关系的说法。[37]后两种类型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们有多个组成部分,让人联想到汉字中的元素组合,从而引发了一种关系的主张。于兴武认为圆云图是“黎明”、“旦dàn”[38]的汉字,Táng Lán认为是“明亮”、“炅jiǒng”,[39]等等。与早期的新石器时代发现相比,大汶口符号与商代文字之间的联系在时间上(1400年前)和空间上与商代甲骨文的距离更近,这助长了人们对大汶口符号与商代文字之间联系的猜测;此外,一些人认为山东大汶口文化是山东龙山文化的祖先,而山东龙山文化可能是早期商文化的起源。[40]。

与其他每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一样,这种比较只基于少数几张孤立的图片,而且也没有证据表明在符号串中使用,就像我们期望的真实文字那样-这些符号都不是共同出现的。[G]Wáng Níngshēng因此得出结论,它们是个人或氏族身份的标志,而不是文字。[41]根据Wáng的说法,真正的写作始于它代表声音,并由能够记录语言的符号组成。在陶器上发现的几个孤立的数字仍然不能证实这一点。凯特利认为,它们很可能是这些陶器和玉器上所有权或身份的象征,而不是文字系统中的文字。[44]博尔茨承认,它们可能是商代前的商氏徽章(P.P.48),但与当时没有任何证据的实际书写系统形成了对比(P.51-52),而邱则得出结论:

尽管大汶口文化B型符号仍不能被确定为原始文字,但它们是与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古代象形文字最相似的符号。他们无疑可以被视为原始写作的先驱。

山东龙山城子崖遗址出土了被认为是用来占卜未来的骨头碎片,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1900年,一些学者认为丁公陶器上的符号是一种早期的文字形式。再说一次,这是有争议的。在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陶片上也发现了类似性质的符号。

在山东邹平县丁公村发现的一件龙山文化陶文中,有11个符号看起来不像汉字的直系祖先。中国学者冯实(馮時)在1994年认为,这一铭文可以解读为龙山人所写。[45]其他学者,如明儒,对该铭文是否属于新石器时代持怀疑态度。这些铭文的真实性受到了激烈的争议,因为它们出现在一件破碎的陶器上,这在史前文字中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特征,而且它与彝文的关系出人意料。彝文是一种现代文字,与中国西南部的一个民族有关,与中国北方的龙山文化相距数千英里和数千年。

还有一些物品,包括一些刻有与大汶口图案相似或相同的符号的玉器,如圆形和尖月形的图案,还有一件被描述为栖息在山形上的鸟,似乎其中一些可能属于良渚文化。[46][47][48][49]。

2003年至2006年,浙江省平湖市林岱镇庄桥芬遗址出土了240多件含有5000年良渚文化使用的古文字的文物。这些信件被确定为比安阳人早1000年。

在西安附近长安县的Hūalóuzĭ(KèshĕNgzhuāng二期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些几何符号,刻在骨头和骨头上,一些人声称是甲骨的祖先,但这一点存在争议。[32][font=宋体]。

^Chu 2000 p.30将新石器时代的图形分为两种基本类型,A类(+、|、x等几何符号)和B类(类似于具体物体的图形符号)。

事实上,类似的符号并不是任何文字系统的明确组成部分,即使在早期的历史时期,从商代到周汉晚期,也在继续使用。有人指出,不识字的人通常能够使用有限的符号,包括数字,以一种本身不是书写的方式来传达意思;见Chu2000,第30-32页,和Gāo1987,第36页。

商朝的传统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7世纪或16世纪,但甲骨文可以追溯到最后九位商王统治时期的吴鼎。

“殷墟”指的是Yīn的遗址,指的是河南安阳Xiǎotún的最后一座商朝都城,在那里发现了大量甲骨文,上面刻着至今仍被广泛认为是已知的最早的中文文字。

板坡的放射性碳年代为公元前4770年至公元前4290年(Woon报告公元前4000年),而西安江寨的放射性碳年代为公元前4020年至公元前3635年(Woon报告公元前350年):Woon 1987,p.275&;276。

^BANPO符号是单一实体,如x、|和+,每个符号只有一个组件。见WéNWüPress 1963,第197页,第141页和第167-171页。

每个罐子或陶片上只有一个符号,但两个容器除外,这两个容器各有两个符号,但在容器上的不同位置;邱2000,p.34;Boltz 2003指出,它们不会以任何形式出现,暗示文本,或似乎有任何语言背景(p.51)。

邱锡贵(2000)。中文写作。书名/作者The文字學概論/by P.。早期中国专题丛书第4号。伯克利:早期中国研究会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ISBN978-1-55729-0717。

Táng Lán唐蘭(1975年)。關於江西吳城文化遺址與文字的初步探索(Wúchéng,JiāNGxī古文化遗存手稿初步调查),载于“Wénwú(文物)v.7”,第72-76页。

Wāng Níngshēng汪寧生(1981年)。從原始記事到文字發明(从原始记录到文字发明),考古學報KǎogǔXuébào,v.1,第242页。

WénWüzīliào cóongkān(文物資料叢刊)(1978年)。江西清江吳城商代遺址第四次發掘的主要收穫(Shāng期4号坑的主要发掘结果,位于吳城Wúchéng in Qīngjiāng,Jiāī)。2.1-13。

Won,Wee Lee雲惟利(1987年)。中文写作:起源与演变(英文,中文标题漢字的原始和演變)。最初由大学出版。东亚,澳门;现由香港联合出版社出版。

Yúxĭngwú于省吾(1973年)關於古文字研究的若干問題(与中国古代文字研究有关的几个问题),载于Wénwú(文物)v.2,第32-35页。

ZHèng Hóngchūn鄭洪春&Amp;HüHǎitíng穆海亭(1988年)陜西長安花樓子客省莊二期文化遺址發掘(时期的发掘--位于Cháng‘ūn的Hǎalóuzĭ的两处古代文化遗迹,沙ǎNXī),KǎogǔyǔWénwü5-6,第229-2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