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带“i”的诗歌

2020-09-30 02:26:44

杜甫和李白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至今仍被独裁者和商人、学生和持不同政见者引用。他们诗句中的诗句已经在中国语言中根深蒂固了一千多年。这两位诗人都出生在唐朝(618-907),当时正值唐朝的成熟和影响的顶峰。在他们的中年,两人都遭受了安鲁山起义(755-763年)的恐怖,这是一场灾难性的内战,其警告信号被政府忽视了。在七年内,三分之二的中国人口死亡、失踪或流离失所。这场叛乱是在维吾尔族军队代价高昂的军事援助下被镇压的,但唐朝从未恢复过昔日的统一。

大约在内战开始的十年前,李白和杜甫在一年内见过几次面,时间是744-745年,但此后再也没有见过面。两人都被传唤到唐朝服刑,非常短暂;李白后来被判犯有叛国罪并被流放。这两个人-李白是一个急躁、难以治理的道家;杜甫比他小十岁,是一位溺爱父亲和正直的儒家-当他们的国家在叛乱中崩溃时,他们成为了国内难民。杜甫写了十几首关于李白的诗,当这位年纪较大的诗人成为贱民时,杜甫是为数不多的为他辩护的人之一。李白和杜甫都试图通过探讨通常留在唐诗之外的题材来理解他们周围的政治瓦解。他们的作品在艺术性和广度上令人震惊-在一个再次快速变化的中国,现在仍然是如此。每个人都死了,相信他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在他渴望为之服务的帝国的边缘。

小说家哈金的第十八本书“流放的神仙”从他周围的传说中找回了李白,记录了这位富有远见的艺术家在崩溃的政治秩序中的生活。这是第一本英文版的李白传记,出自一位作家之手,他的著名作品在国内被禁。哈金1956年出生于中国,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十岁。14岁时,他参加了人民解放军,被派往苏联边境的荒野。1976年毛去世后,中国的大学重新开学,哈金学习英语。1985年,29岁的他来到美国,在布兰代斯大学攻读美国文学学位。

1989年的天安门大屠杀摧毁了他;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在中国谋生,于是他开始用英语写作。从那时起,他出版了八部小说,四部诗集和短篇小说集,以及一本散文集。他的回国签证一再被拒绝;2014年,他30年未见的母亲去世后,他放弃了申请。当被问及现在他用英语写作时,哈金如何想象他的观众时,哈金引用约翰·贝里曼的话回答说:一位诗人写的是“为你所爱的逝者而写的”。

哈金把李白的中国比作我们这个时代的折射;在安鲁山起义之前,李白的国家“比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开放得多”,但它的经济不平等现象对今天的上海、德里、伦敦或纽约的任何人来说都会残酷地熟悉。李白是一位平等主义者,这使得他在当地的酒馆里备受爱戴,但在宫廷中却令人憎恶。

李白701年出生于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托克莫克,是一个边疆的孩子。他的母亲据信是突厥语血统。他的父亲靠卖布料、纸张和葡萄酒的大篷车发了财。李白全家搬到或逃到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省时只有五岁。这六个月的艰苦旅程,穿越了广袤的沙漠,荒野和高山口岸,让他的余生充满了想象力;他对玉门关吹过的“风,万里长”的描述是汉语词汇的一部分。

从一开始,李白就表现出精力充沛的头脑,他的父亲希望他能进入公务员队伍。作为一名商人,他的父亲属于社会上“不光彩”的一部分,因此李白被禁止参加科举考试。当时,就像现在一样,哈金写道,“在中国维护自己利益的最好方式就是与政治权力结盟--与高级官员交朋友,甚至加入他们的职业。”对于李白这样背景的人来说,只有通过知菊才能获得政府职位,这是由有影响力的赞助人推荐的。

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诗歌充当了名片、简历、感谢信、政治宣传册、精神冥想;它们展示了一个人的博学、气质和天才。十七岁的时候,李白开始了他的事业。在精英沙龙,他浓重的四川口音让他看起来像是“穿着昂贵长袍的乡巴佬”,但他的诗歌的独创性和自发性让他立即获得好评。哈金提供了一些他自己的翻译,Inc.

上天造就了像我这样的天才,我必须好好利用我,一千现金的黄金,如果被挥霍了,还会再来的…。自古以来,圣贤不为人知,但只有饮酒者留下了他们的名字。

李白在全国各地穿梭,唱着他的歌,把它们写在墙上。据说他可以把任何人灌醉在酒桌下。他最亲密的朋友-酒保、隐士、农民、有抱负的官员-借钱给他,给他提供住所,或者分享他们家酿造的啤酒。听众称他为哲贤(流放的神仙);他称自己为“大鹏”,以神话中的巨鸟命名。“当地人对他的话印象深刻,”哈金轻描淡写地写道,“特别是当他喝得酩酊大醉,胡言乱语的时候。”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健谈的人。“。但李白让有影响力的人感到不安。他们认为,这是个天才,不过是一门松散的大炮。他们不能冒险与这种放纵联系在一起,拒绝推荐他担任一个职位-在那个时候,像他这样的人可能会被任命到一个有影响力的政府职位,如果不是直接上法庭的话。

他很快就明白了自己的困境:诗人在聚会上受到欢迎,得到的奖励是金子,甚至一匹好马,但他们只不过是娱乐而已。皇帝向民众征税,使其破产,并发动虚荣心之战。李白的密友们一个接一个地退出京城的政治生活,他继续流浪,留下了他的妻子,她的名字在历史上已不复存在。哈金感人至深地写下了她是如何过着“孤独的婚姻生活”的,并观察到李白最著名的情诗都是写给其他女人的。

他写给妻子的文章显示了另一种痛苦;由于没能找到一个职位,他羞愧地不愿回家。平时喝醉了,他容易抑郁,他的爱情是“任性的,有点自私的”。然而在短暂的时间里,当李白放弃升职的追求时,他和妻子在一起找到了安慰。她在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而他第二次结婚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他的孩子们找一个母亲。哈金观察到,他的生活本质上是一种“无尽的流浪…”好像他注定要留在这个世界上做客一样。“。公元727年,他谱写了一首《告别》给他心爱的朋友孟浩然,此后无数忍受分离的中国人背诵着这首诗:

我的朋友正向西航行,远离黄鹤楼。在三月的鲜花盛开之际,他正准备下到扬州。他的帆在远方投下一个影子,然后就消失了,除了天边流淌的长江什么都没有。

公元742年,41岁的李白因屡次未能保住职位而蒙羞。有一天,李白收到了一个大红包。玄宗亲自召见他到京城。李白兴高采烈地把毛笔放到纸上:“像我这样的人/我怎么能在杂草中呆得太久呢?”他成了全国的热门话题,特别是有消息称,皇帝当着朝臣的面,坚持亲自舀出李白的一小碗汤。

厌倦了文学界推崇、官僚规范的“温文尔雅之作”,李白寻求了一种新的说话方式。他在古诗中发现了楚歌选集、民歌和被称为古风的学术诗歌-这些诗歌写于一千年前,以其咒语力量、旺盛和原始的直接性而备受珍视-这是一种艺术血统。

他的同时代人描述他自发地背诵诗句,就像是在能量或疯狂的水流中,像一位高手一样错综复杂地朗诵诗句。哈金写道,他的崇拜者形容李白“毫无预谋地滔滔不绝地说出台词。每一个字、每一行、每一个押韵都写得恰到好处--这首诗一开始就写得很完美。“

李白为其他人的生活发出了响亮的声音:船夫、客栈老板、妓女、织女、应征入伍的人、饮酒者。在“午夜歌声”中,他用丈夫被征召入伍的女人的声音说话:

使者明天早上就要出发了,所以我们今晚都在忙着缝制为我们的男士准备的长袍。骨瘦如柴的手在拉冰冷的针,一整晚都很难拿到剪刀。我们所做的事情将会走很长一段路,尽管我们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到达临岛。

李白的民歌为唐诗带来了以前没有人注意到的场景:拥挤的酒馆,成千上万的人在采石,一个河商的妻子孤独的衰老。道家宇宙学是建立在所有形式之间的接触上的,在一个连续的、自我生成的结构中,出现和溶解。因此,任何个人都有能力改变事物的秩序,但所有的个人都有能力为世界的无休止的转变做准备。拥抱悖论,李白写道:“我唱的时候,月亮会晃动,/我跳舞的时候,我的影子会散去。”

这样的诗歌在中国古典绘画中有一个类比:艺术家掌握了一系列来自自然的元素(岩石、鸟、山、船、草等)。由形式化笔画组成的。艺术开始于画家将元素组织成他自己的构图,并在纸上流畅而不间断地传达它们。这幅画不会修改;这幅画不能重做。这幅画是一种暂时的姿态,是一种诞生、生存和死亡的行为。艺术家必须在构图的瞬间解决或提炼矛盾。表演的高度珍视品质-执行力、时机、技巧、艺术性-体现在表演本身。

曾经是名人的李白在762年一贫如洗地去世了。他的大约1100首诗幸存下来。哈金说,他“创作了他那个时代每一种诗歌形式的杰作”。然而,他并不热衷于八行律诗,当时被认为是中国诗歌的巅峰。他感觉自己被它的规则所束缚,这些规则似乎奖励技术上的一致性,而不是表达和精神。

吕氏最伟大的实践者是李白在744年遇到的杜甫,当时杜甫32岁。那一年,李白怕敌人,在43岁时离开了皇帝的职位。为了迫使他的生活出现“转折点”,并保护自己(按照习俗,那些信奉宗教的人不能被追赶),他选择了接受道教入职仪式,这是一系列非常严厉的身体测试-包括七天中的大部分时间跪在露天下,几乎没有任何食物-有时被证明是致命的。杜甫几个月前才见过李白,在他康复期间一直陪伴着他。将近两周的时间里,他们“睡在同一张床上,共用一床大而薄的被子,双脚缠绕在一起”。哈金写道,直到晚年,杜甫“都会梦见当时已经去世的李白,并会为他写诗,就像白雪公主的光芒从未离开过他一样。”然而,这段友谊似乎并没有给李白留下什么痕迹。

杜甫出生在一个知识精英家庭,他似乎注定会成为伟人。但他至少有两次公务员考试不及格。编年史的人被这样的绊倒困惑了一千年,怀疑是别人破坏了他。也许杜甫在分析当代问题时太诚实,太挑剔了,没有人知道。我们知道他从未设法找到适合他的职位,在某个时候,他结婚了,爱着他的妻子,溺爱着他的四个孩子,变得一贫如洗。他是为数不多的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唐代诗人之一。

当安庐山起义开始时,他成了战俘。不知何故他逃脱了。在他的一生中,他设法随身携带了一千多首诗,即使他和他的家人流离失所,他也无法放弃毕生的工作。他的一个孩子饿死了。那个时代的主要选集都忽视了他;他死时身无分文,默默无闻,担心家人的未来。他幸存下来的作品有80%是在叛乱后的11年里写的,我们从那个时期得到的1200首诗被认为只是他后期作品的一小部分。

大卫·辛顿的“觉醒的宇宙”关注的是道家本体论,而大多数杜甫诗歌的英译本都没有注意到或没有提到道家本体论。安鲁山起义的愤怒揭示了一个政治秩序的腐朽,作为一个士大夫,他觉得自己与此有牵连;欣顿指出,他的诗歌结合了“儒家失去信仰的绝望”和“近乎形而上学的移位感”。在19篇关于道教和翻译的文章中,欣顿制定了一种语言来表达“野性”-他反复使用这个术语来暗示所有的存在都在不断地转化,其中的自我是一种短暂的、开放的形式。

正直,怀念,有时自怜,杜甫写了父亲,衰老,生病,友谊,他人的生活,以及一种精神意识或道家意识,对他来说,这与诗歌的创作是分不开的。学者兼翻译家欧文(Stephen Owen)在最近翻译的“杜甫全集”中指出,与其他唐代诗人相比,杜甫在社会地位上起起落落得最多:“他似乎常常完全忘记了通常在诗歌话语范围之外的事情。”1他仍然感觉很直接,好像就住在隔壁。

中国诗歌的基本经验几乎是无法翻译的。艾略特·温伯格(Eliot Weinberger)、卢卡斯·克莱因(Lucas Klein)、伯顿·沃森(Burton Watson)、斯蒂芬·欧文(Stephen Owen)和大卫·辛顿(David Hinton)等人都写下了精湛的翻译,同时指出,在将中国诗歌翻译成英语时,遗漏的东西比其他语言的翻译更多。弗朗索瓦·郑(François Cheng)在他的“精湛的中国诗歌写作”(1977)中写道,逐字翻译只能给出“最朴素的讽刺”。2哈金形容李白的一首诗获得了一种“只有中文才能完全欣赏”的美。辛顿观察到,某一句话,脱离了它截然不同的哲学语境,“在翻译上绝对失败”。但是,中文(标志)和英文(字母)书写系统的不可通约性从做标记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每一笔都指向其他笔画。程以王炜的这句话为例,后面是它的直译:

“分支”木的字符开始在其顶端末和芽变为生命。在第三个字中,艹(“草”艸或“花”的部首)从单词芙蓉(木兰花)的顶部突起,以花(花)结束。此外,在同一层图像中,第三个字符,程写道,“包含元素天‘人’,它本身包含元素人‘人’,”或人。在第四个表意文字中可以看到“Face”容,第五个表意文字中包含化(转换)。因此,这条线也记录了一条人类的轨迹:精神的蜕变,然后是嵌入自然本身的死亡。

许多简单的字符可以合并到一个表意文字中-程写道,这个词“永远不会成功地完全压制符号中存在的其他更深层次的含义”-表意文字放在一起会产生更深层次的意义。与英语诗歌产生的词汇意义(有其丰富的词源和文学联想)相比,词与行之间的移情、平行、转喻和对应产生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诗歌境界。例如,五音节四行诗中的二十个表意文字,每一个都被认为是独立的“圣人”和人物;单词不仅有外延,而且有自己的“现实”。

这是一件很难理解的事情;中国文字系统本身的维度类似于我们走过的森林(在那里,当我们在树木之间移动时,树木不断地组合和重组),而不是表面上排列的一系列树枝。他指出,文字系统“已不再是单纯的口语支援,它的发展,一直是为确保自主和组合自由而不断奋斗的特点”,他指出,文字系统“已不再是单纯的口语支持,它的发展一直是为确保自主和组合自由而奋斗的。”为了在任何一首诗中增加意义的星座,诗歌、书法和绘画的学科并不被认为是截然不同的,而是被认为是单一的完整艺术的各个方面。

欣顿指出,汉语并不是围绕“身份中心”构建的;每次我们在唐诗翻译中看到“我”,几乎可以肯定它不在原文中。汉语语法-一种无性别、无动词时态的系统,其中过去、现在和将来是由上下文推断的-允许主观性的复杂模糊,这不仅是语言的一个副作用,而且是语言的一个基本方面。在中国的诗歌、小说和哲学中,“我”不是思想和知识的神经中枢。

辛顿严谨优美的翻译假定中国古典诗歌不能脱离哲学。在每首诗的指导下,他翻译和解释了几千年来提炼出来的道家概念,为此,

杜甫的《春色山水》在非华文读者看来就像一块冰,表面均匀统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是一种体验,很有震撼力。意义是在它的各个平面上产生的-跨对联和图像,垂直和水平。欣顿的翻译保留了唐诗形式的基本单位对联,并通过嵌入线条创造了他的冰块形状:

一朵朵鲜花为我们洒下泪水,所有这些鸟鸣般的离别,都震撼着我们的心。

烽火熊熊燃烧了三个月:到目前为止,一封信价值一万金币,

忧虑把我的头发稀疏到白茫茫的地步,我甚至连这个发夹都留不住。

在接下来的一篇文章中,欣顿指出,开场白可能是中国诗歌中最著名的一句话,这首诗敏锐而出人意料地讽刺地观察到了被万物(在中国哲学的成语中,一切存在)的无尽存在所淹没的人为悲剧。杜甫告诉我们,鸟儿似乎在呼唤我们,花儿在哭泣。当然,这是一种童话般的看法,而且“在明知其虚假的情况下,令人心碎”。杜甫最后的令人不安的笑话既颠覆了他的恐惧和焦虑,也接受了他的恐惧和焦虑。

辛顿的目标是探索道教最复杂的思想--空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