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与人类规模发展的最大尼夫模型(2016)

2020-10-16 08:40:50

马斯洛想要了解人们的动机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研究了人们的各种需求,并根据这些需求创建了一个层次结构。当时的想法是,属于金字塔末端的需求是赤字需求/基本需求(生理、安全、爱/归属感、尊重),而属于金字塔顶端的需求是增长需求(自我实现)。

一个人必须先满足较低层次的基本需求,然后才能继续满足较高层次的增长需求。一旦这些需求得到合理的满足,一个人就可以达到被称为自我实现的最高水平。

对这一理论最强烈的批评是基于这一理论的形成方式。为了给自我实现下一个定义,马斯洛确定了18个人为自我实现者,并研究了他们的特点,这是一个非常小的比例。其次,还有一些艺术家、哲学家没有满足基本的需要,却表现出自我实现的迹象。

我在课堂上学到的一个有趣的理论是,一个人的位置和身份如何影响他/她所做的工作。马斯洛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因此他的模型从不考虑群体动力或社会方面。

受访者回答了与马斯洛模型非常相似的六个需求:基本需求(食物、住所)、安全、社会需求(爱、支持)、尊重、掌握和自主。他们还通过三个不同的衡量标准对自己的幸福感进行了评级:生活评价(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整体看法),积极的感觉(每天的快乐或快乐),以及消极的感觉(每天的悲伤、愤怒或压力)。

这项研究的结果支持了这样的观点,即无论文化差异如何,普遍的人类需求似乎都是存在的。然而,层次结构内的需求排序不正确。

“虽然最基本的需求在你没有的时候可能会得到最多的关注,”迪纳解释说,“但你不需要为了[从其他人]得到好处而去满足它们。”例如,即使我们饿了,我们和朋友在一起也可以很开心。“它们就像维生素,”迪纳在谈到这些需求是如何独立发挥作用时说。“我们需要他们所有人。”

曼弗雷德·马克斯-尼夫(Manfred Max-Neef)是智利经济学家。他将该模型定义为对人类需求的分类,以及社区可以根据这些需求被满足的方式来确定他们的“财富”和“贫穷”的过程。

他将需求描述为在所有文化和历史时期都是恒定的。随时间和跨文化变化的是满足这些需求的方式。根据该模型,人类需要被理解为一个系统,即它们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

违规者:声称满足了需求,但实际上却使满足需求变得更加困难。

伪满足者:声称满足了一种需求,但实际上对真正满足这种需求几乎没有效果。

压抑满足者:那些过度满足某一特定需求的人,这反过来又严重抑制了满足其他需求的可能性。

单一满足者:只满足一种特殊需求。这些在满足其他需求方面是中性的。

协同满足者:满足特定需求的同时,有助于满足其他需求。

有趣的是,马克斯-尼夫来自智利,这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他的模型在考虑整个社会时更具包容性。

嗨,这篇文章是我在斯里什蒂艺术、设计与技术学院学习设计引领创新时写的一系列文章的一部分。它们是对我在这段时间里学习或读到的东西的反思,我期待着您能提供的任何反馈或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