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美元贬值外,还有很多有利于比特币的事情
比特币的熊市结束了从2020年3月的12个月低点到12月中旬的历史高点23,000美元。
到2020年底,围绕比特币的疯狂反弹有很多猜想。大多数人称这只是2017年的另一个加密泡沫。
尽管在辩护中,比特币的2020年牛市行情与2017年的两个月史诗般的反弹之间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两者都发生在年底,并且由于减半事件而备受关注。
无论如何,现在我们已经到了2021年,比特币已经超过了3.4万美元,在今年的前三天内年初至今的增长率为20%(这比大多数投资工具每年提供的收益还多),很明显,当前的牛市运行与2017年有很大不同,我们无法相提并论。
除非发生巨灾,否则我们可能不会看到大幅下跌将比特币降至2018年的低点。对于世界对当前的比特币牛市进入2021年更加乐观的原因不仅仅有几个原因。
早在2017年,机构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不喜欢比特币。您可能已经知道,摩根大通(JP Morgan)当时的首席执行官宣称“比特币是欺诈”,在世界各地的新老投资者中掀起了冲击波。
为了给这场灾难增加更多的动力,包括沃伦·巴菲特在内的其他标志性投资者通过称其为海市rage楼而挫败了比特币。
尽管由于没有基础资产,奥马哈甲骨文公司仍不将比特币视为一项投资,但到2020年,许多机构投资者都支持最受欢迎的加密货币硬币。
自2020年第二季度以来,从Grayscale到JPMorgan和ARK Invest,每一个主要机构都在增加对比特币的投资。与此同时,著名对冲基金经理,例如Bridgewater Associates的Ray Dalio,将比特币归类为可信的资产类别。黄金,并将其视为投资组合多元化的好工具。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对比特币的呼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最近,他一直在发布加密货币模因,并接受将来在火星上使用加密货币的想法。
毫无疑问,2017年加密货币崩溃主要是由零售商投资者的涌入引起的。新的加密爱好者,特别是千禧一代FOMO进入媒体大肆宣传,并卷入ICO泡沫-首次提供新的数字代币。
这导致其他货币与瑞波(Ripple)等疯狂上涨,当时当时是第三大货币,涨幅最大,随后才崩溃(今天,XRP被美国证交会(SEC)起诉)。
在之前的尝试中花了很多力气之后,今天的散户投资者变得更加聪明。他们不再将加密货币看作是一种快速致富的计划,这从2020年的牛市行情完全集中在比特币上就可以看出(投资者不再寻找下一个多圈硬币)。显然,他们知道,比特币将继续成为未来几年的领导者。
2017年加密货币暴跌背后的另一个关键原因是政府监管方面的不确定性。据说亚洲市场引起了狂热,使比特币达到顶峰。但是随后中国开始打击当地的加密业务,印度扬言要禁止加密货币交易,从而带来不确定性。更糟糕的是,谷歌和Facebook也开始在各自的平台上禁止加密货币广告。
随后,各大交易所发生了一些安全漏洞,使散户投资者感到恐惧,他们迅速撤出资金,导致大量抛售。较小的比特币市值当然无济于事,只会造成更大的下行压力。
但是今天,比特币的市值超过了大多数科技公司(苹果除外)所拥有的市值。此外,区块链技术在过去几年中已经成熟,我们现在拥有大量精致而安全的钱包,可以轻松地从中持有,购买或出售比特币。
作为蛋糕上的锦上添花,PayPal和Square这两家领先的支付巨头已经在其平台上正式支持比特币,这无疑使散户投资者对来年感到更加乐观。
除非您生活在磐石之中,否则您可能会知道,中央银行一直在发布刺激计划,以帮助那些遭受大流行的人们。在2020年4月印出数万亿美元后,美联储已开始推出第二轮刺激计划,以通过量化宽松来促进经济复苏。
用外行的话说,量化宽松是中央银行购买长期证券以向经济注入更多资金从而增加货币流通量并鼓励人们借入更多资金的一项政策。
实际上,量化宽松旨在通过货币供应来防止通缩并刺激GDP增长。但是,如果经济复苏缓慢,那么这种货币政策可能会造成更大的影响,即世界末日的恶性通货膨胀。
本质上,每印刷一美元,市场上当前美元的价值就会变弱,人们最终会失去购买力,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毫不奇怪,随着人们希望通过股票市场和其他工具增加其价值,美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崩溃。
当美元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时,人们通常会涌向避险资产,以保护自己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几十年来,黄金一直是事实上的价值储存工具。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世界逐渐意识到,比特币的优势始于其固有性质-放松监管。
此外,与将来可能从火星开采的黄金不同,比特币仅具有有限的供应。人们已经意识到,只有2100万比特币可用,而最后一个比特币要在2140年开采,人们已经意识到它是一种通缩资产。一旦供应结束,比特币的价格将不会非理性地上涨。
正如本文简要指出的那样,中央银行和政府可以通过印制更多货币来窃取您的法定货币。因此,投资比特币可能只是应对美元疲软的最佳方法,这导致了当前的购买狂潮。
本文仅供参考,不应视为财务或法律建议。并非所有信息都是准确的。在做出任何重大财务决定之前,请咨询金融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