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有几篇关于日本在新数字时代未能成为巨人的文章(新闻周刊关于为什么苹果不是日本的,博客回复中有一些有趣的评论日本不再是一个电子行业的领导者)。不幸的是,《新闻周刊》的文章完全忽略了构成日本当前在数字时代地位基础的技术背景。在这篇文章中,我想探讨这种技术背景,并说明为什么像 CEO 和新闻周刊这样的商业类型的读者确实需要了解问题的潜在技术问题。日本与西方世界之间的数字鸿沟的真正开始始于 19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初,当时第一批 8 位家用计算机开始发布。此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日语的复杂性。简而言之,只有 64k 内存的 8 位计算机根本没有编辑日语的能力。例如,第一个使用现代假名汉字文本输入系统的日语文字处理器是东芝 JW-10。 JW-10 是专用的文字处理器,没有其他功能。 JW-10 于 1979 年 2 月发布,重 220 公斤,标价为 6,300,000 日元(约合 30,000 美元)。在西方,我们可以通过将 300 美元的 Commodore Vic-20 连接到便宜的 8 针点阵打印机来获得类似的功能。 (事实上,您可能会争辩说 Vic-20 提供了更好的功能)。在我们继续历史之前,让我们先看看技术细节。 (如果您不在乎,请跳过此部分)。日语有两个独立的技术障碍。首先是显示字符。对于没有使用过 Apple II、Commodore-64 或其他 8 位系统的人,这里是一个屏幕截图,显示了 1982 年的尖端 8×8 像素字体。为了比较,让我们看一些常见的日语字符(这些字符分别排在第 35、64 和 104 位最常用的字符):应该很清楚,日本人不会在 320×200 像素的屏幕上使用 8×8 像素的字符。 NEC PC-9801 是当时日本领先的个人电脑之一,提供 640×400 显示屏和 16×20 像素字符。对于 1978 年日本工业标准 (JIS C 6226-1978) 中定义的所有 6802 个字符,我们得到 6802x20x16 位 = 265 KB 的字体数据。 (相比之下,256 个 8×8 ASCII 字符仅为 2 KB)。第二个问题是文本输入过程——键盘上的 100 个左右的键用于从 6000 个左右的字符中进行选择。在电报时代,这是使用写在一张纸上的 94×94 单元格表完成的,上面列出了所有字符。 “kuten”代码是该表中字符的坐标。现代假名-汉字转换方法包括按语音输入字符,并根据字典进行转换。字典的大小与输入文本的难易程度直接相关。作为比较,Windows XP 上的转换词典为 36 MB。 8 位系统几乎受磁盘大小的限制。 1) 任天堂娱乐系统于 1983 年发布。14400 日元(约合 70 美元)。没有键盘。日语文本显示为游戏中存储的图形(只需包含显示字符的字体数据)。 2) 带有“片假名”日文字符的 8 位计算机。 (例如 NEC PC-8001 系列。1983 年发布的 Mark II 售价为 123,000 日元(约合 600 美元))。片假名是只需要 50 个字符的日语拼音字母表。在计算机出现之前,片假名从未被用来写完整的句子。只提供片假名的电脑对 NES 上的家庭用户没有实际价值,电脑爱好者除外。虽然这些电脑在技术能力上与 Commodore 64/Apple II 类似,但从家庭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它们在功能上是残缺的。
3) 具有特殊硬件的 16 位计算机,用于显示汉字。 NEC PC-9801 于 1982 年发布,成为日本销量第一的家用电脑。第一款的零售价约为 300,000 日元(1500 美元)。包含汉字字体数据的 ROM 芯片是额外的(50,000 日元 – 250 美元),并且只支持级别 1 字符(大约是日本标准中数字的一半)。汉字输入是通过 kuten 代码(即您必须输入要显示的字符的十六进制数)。 PC-9801 的标准分辨率为 640×400,直到 1987 年 VGA 和 Macintosh II 发布,西方才超过这一标准。 4) 专业文字处理系统(即日本相当于电子打字机的系统) )。 JW-1(介绍中讨论的 JW-10 的孙子)于 1983 年以 500,000 日元(约合 2,500 美元)的价格发布。因此,在 Apple II 首次将计算机带入美国家庭 6 年后,日本人仍然没有理由购买家用计算机,除非他们想通过输入十六进制代码来打字。西方的计算机制造商可以在“为什么只买电子游戏?”的前提下做广告,但日本家庭面临着在 1500 美元的十六进制噩梦世界和马里奥兄弟世界的 70 美元之间做出选择。在整个 1980 年代,西方各国通用计算平台出现爆炸式增长,甚至游戏制造商雅达利也从游戏机转向通用计算机(雅达利 ST)。而另一方面,日本则深深地沉浸在计算机的家电思维中。任天堂、世嘉和索尼等公司主导了游戏机市场。当美国开发人员致力于通用计算机的 Windows 和 MacOS 等桌面操作系统时,日本工程师则致力于开发 TRON 和 T-Kernel 等嵌入式操作系统,用于运行传真机和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等嵌入式设备。 (顺便说一句,虽然 TRON 这个名字在消费者中并不为人所知,但运行 TRON 的设备数量与 Windows 的安装基础相当)。到 2001 年 iPod 发布时,日本手机已经具备电子邮件和互联网功能。尽管个人电脑数量增加了,但更多的日本人通过手机访问互联网而不是通过电脑,日本制造商陷入了家电思维模式。例如,考虑 2002 年发布的 Sharp J-SH51 手机,它也提供内置 MP3 播放器和数码相机。尽管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手机之一,但 J-SH51 无法连接到电脑。那么你是如何将音乐传送到手机上的呢?好吧,你拿了一根模拟音频线,把它插入辅助。拔出 CD 播放器的插头。在西方,家用电脑已经被视为数字时代的中心枢纽。很明显,数码相机和 MP3 播放器等设备需要与家用电脑连接,人们会将照片从数码相机传输到电脑,或者将电脑用作音乐文件的中央存储上传到他们的电脑。 iPod 或其他需要的音乐播放器。例如,iPod 需要一台家用电脑。没有它,就无法在设备上打开或关闭音乐。然而,在日本,情况就不同了。或许,了解当时日本市场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想象家用电脑并不存在。从这个角度来说,日本电子产业所走的方向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一切都需要设计为独立的设备。其中大部分的基础是数字存储卡,尤其是 SD 卡。数码相机和照相手机将所有内容存储在记忆棒上,并提供用于配置打印选项的 DPOF 配置选项。彩色打印机开始销售,提供 SD 卡插槽,以便在中间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可以打印这些照片。 MP3 播放器也有类似的转变,提供模拟电缆连接或用于音乐传输的 SD 卡插槽。新的立体声系统还提供了一个额外的 SD 卡插槽。 SD 卡就像新的磁带。唱片店甚至开始提供销售直接存储在 SD 卡上的数字音乐的机器。 3G 手机于 2001 年发布,日本电信公司设想了一个消费者可以直接在手机上购买和下载音乐的世界。如果没有人拥有家用电脑,并且手机是互联网连接的主要形式,这一切都有意义。
对不需要家用计算机的独立设备的所有这些支持的另一面是,日本电子制造商几乎不提供对家用计算机的支持。许多设备根本无法连接到 PC。对于那些可以连接的,支持软件是不友好的,而且非常原始。我们以 SD 卡为例。 SD 卡提供了一种称为 SD 音频的“功能”,其中音乐由 DRM 系统保护存储。然而,只有一家制造商生产过真正支持这种方案的 USB 读卡器。即使您确实设法找到了支持 SD 音频的单独读卡器,您仍然无法将音乐传输到您的 SD 卡。事实上,您现在必须购买 RealPlayer 的特殊版本(没错,您必须为免费软件付费)。当然,这种情况在西方是行不通的,那里每个人都有一台家用电脑。即使在日本市场,这也不会成功。到2000年,日本80、90年代电脑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大部分已经解决,家用电脑成为主流。日本消费者希望他们的电器能够连接到 PC,而 iPod 提供了一个设计精良、功能强大的包装。因此,Apple 创造了 iPod,而日本电子制造商不得不重新评估一个以家用电脑为数字媒体中心的新世界。日本制造商终于迎头赶上并开始提供 PC 连接。现在,大多数手机都带有 USB 数据线和软件,用于在 PC 之间传输照片和音乐。虽然最新的具有音乐功能的手机仍然配备 SD 卡,但已添加对 Apple MP4 格式的支持,并且可以使用通用读卡器传输文件。很难说日本电子公司的误判是一次性的失误,还是趋势的开始。任天堂 Wii 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指标,表明一切都没有丢失,即使它重新回到了面向家电设备的日本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