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中国冲击”

2020-08-13 10:26:23

美国政界人士和许多公民正在形成一种共识,即贸易和全球化削弱了美国工人阶级,导致美国民粹主义迅速抬头。这种观点经常把矛头对准2000年美国法律,该法律赋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PNTR)和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作为中国崛起和现在著名的“中国冲击”(China Shock)的关键驱动力-1999年至2011年期间,中国进口的大幅增长据说导致美国失去了约240万个就业机会。

然而,认为永久正常贸易关系是一个错误的政策选择,使政治精英和企业不成比例地受益,直接推动了对华冲击,再加上其他所谓的“自由放任”政策,永久伤害了美国工人阶级的几个缺陷,这些缺陷共同证明了反​永久正常贸易关系的论点是致命的。

随着PNTR 20周年的临近,对这项法律和更广泛的世贸组织的批评肯定会加剧,但正确地解释相关的经济和历史就会发现,大多数批评人士都是被误导的。美国的劳动力市场和文化混乱是真实而重要的,中国目前不幸地转向非自由主义和帝国主义也是如此。但是,假装2000年有比PNTR和更广泛的与中国接触更好的贸易政策选择,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它假设太多,忽视太多,要求太多。更糟糕的是,这可能导致真正糟糕的治理:美国保护主义加剧;原谅我们的政策制定者、首席执行官和工会在过去20年中真正和重要的失败;以及阻止就真正的政策解决方案达成真正的政治共识。事实上,这些现在正在发生。

自从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在2016年出人意料地赢得总统大选以来,保守派和进步派都在辩论“华盛顿精英”的政策选择,特别是国际贸易自由化,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系统性地(或许是邪恶地)伤害了美国工人阶级成员,注定他们将过上吸毒、孤立和绝望的生活,并为特朗普这样的民粹主义者创造肥沃的土壤。在这种越来越受欢迎的观点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真理:今天的美国人在被迫适应严重的经济中断时,面临着严重的、相对较新的问题,无论这些中断来自贸易、技术、文化还是其他任何方面。这些问题往往是由需要改革的过时的政府政策造成或加剧的。1个。

然而,新兴共识的倡导者认为,贸易自由化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在针对美国与中国的贸易尤其是蔑视时,他们犯了错误。2在这方面最受批评的政策选择是2000年美国法律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PNTR),以及随后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3根据经济学家大卫·奥托、大卫·多恩和戈登·汉森的说法,这两个事件被认为是现在​著名的“中国冲击”的关键驱动因素,在1999年至2011年期间,中国进口的大幅增长导致美国失去了大约240万个工作岗位。4贾斯汀·皮尔斯(Justin Piels)和彼得·肖特(Peter Schott)的一项相关分析专门将PNTR作为中国冲击的根本原因,声称这项政策在2001年至2007年期间导致美国行业集中失业,这些行业最容易受到中国进口竞争的影响。5个。

有了这些研究,指责PNTR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该国经济崛起和最近不幸转向非自由主义的原因,这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特别是在政治右翼方面。6个。

然而,以下观点认为,永久正常贸易关系是一种错误的政策选择,让政治精英和企业获得了不成比例的好处,直接推动了对华冲击,再加上其他“自由放任”(laissez-​)政策,永久性地给美国工人阶级留下了伤疤,这几个缺陷共同证明,对反​永久正常贸易关系的论点是致命的。随着PNTR接近20周年,以及特朗普时代美中关系恶化,对经济和历史记录进行适当的核算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关于中国地震的传统观点的缺陷。它发现,PNTR和与中国的贸易通常比批评PNTR的人现在重复的故事要温和得多,也复杂得多。

PNTR论点中最简单但也是最实质性的缺陷可能是,它忽略了过去20年来美国与中国贸易增加带来的有案可查的好处-这些好处往往是美国工人阶级和制造业积累的。首先,即使人们把中国震惊文学视为福音,研究也发现,21世纪头10年与中国的贸易也给美国消费者带来了大量好处--这一群体包括那些直接受到冲击伤害的人。

例如,经济学家泽维尔·贾拉维尔(Xavier Jaravel)和埃里克·萨格尔(Erick Sager)发现,2000年至2007年“中国冲击”的顶峰时期的中国进口竞争对美国公司产生了巨大的“支持​的竞争效应”,并通过降低价格产生了超过2,020亿美元的消费者利益。根据中国令人震惊的论文计算,这相当于每失去一个制造业工作岗位,美国消费者就能获得101,250美元的好处。7次年,梁白和塞巴斯蒂安·斯坦普纳在“美国经济评论”中得出结论,中国进口商品“极大地降低了通胀”,2004年至2015年间,由于现有商品价格的变化和新商品的进入,消费品价格指数每年下降0.19个百分点-这表明支持​的竞争效应很强,品种也有所改善。8玛丽·阿米蒂(Mary Amiti)和其他人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消费者同样获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长,9而克里斯蒂安·布罗达(Christian Broda)和约翰·罗曼利斯(John Romalis)发现,已经向美国穷人和中产阶级倾斜的贸易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对中国进口商品来说更是如此,因为这些消费者经常在塔吉特(Target)和沃尔玛(Walmart)等销售此类商品的地方购物。10人们可以争辩说,对于那些因为中国进口竞争而失去了更多工作的人来说,这些消费者福利并不是什么安慰,但它们仍然是真实的、广泛的和重要的。11个。

人们还发现,中国进口商品给美国公司带来了实质性的好处,包括制造商和他们的工人。例如,Germán Gutiérrez和Thomas Philippon发现,中国的进口竞争鼓励了许多美国制造企业进行更多的投资和创新--这是另一个“有利于​的竞争”效应。12使用一般均衡模型,Lorenzo Caliendo、Maximiliano Dvorkin和Fernando Parro发现,中国冲击给各地区的美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公司带来了净福利好处。13王智等人在计算了制造业供应链和中间投入后发现,中国冲击对美国就业和工资的总体影响相当积极。14西蒙·加勒、安德烈斯·罗德里格斯-​·克莱尔和莫伊塞斯·易发现,虽然中国的冲击给某些美国人带来了损失,但它带来了社会福利的整体收益。15个。

与此同时,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的研究人员估计,2018年美国人在“中国制造”进口上花费的每一美元中,约有56美分流向了美国公司和工人-这是所有国家中份额最高的。16这样的好处是有意义的:2019年美国劳动力市场数据显示,与制造业相比,可能受益于中国进口-例如,在运输、物流、建筑以及维护和维修领域-的“蓝领”美国工作岗位增加了数百万个。17.。

此外,这一已经是良性的评估假设,中国进口竞争可能会损害所有美国制造业的就业机会。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的研究证明了这一假设是错误的,该研究发现,三分之一的中国进口商品是美国公司用来生产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的中间产品。(例如,美国密苏里州一家定制帽子公司的数百个制造业工作岗位受到特朗普总统对进口中国棒球帽征收关税的威胁。18)这些进口帮助了美国制造业工人,而不是伤害了他们。事实上,Pol Antràs、Teresa C.Fort和Felix Tintelnot发现,1997至2007年间增加从中国直接进口的美国制造公司的就业人数增长或稳定,可能是因为进口商有能力降低价格和提高产量(即使非进口竞争对手受到影响)。19关于这些类型的复杂价值链,世贸组织估计,2015年中国是“美国制造”制造业投入的第三大用户,仅次于墨西哥和加拿大,也是美国制造商最大的投入来源地。​估计,2015年,中国是“美国制造”制造业投入的第三大用户,仅次于墨西哥和加拿大,也是美国制造商最大的投入来源。20个。

然后是美国农民和工人从向中国出口中获得的好处,中国仍然是美国第三大​出口目的地。21根据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hina Business Council)的数据,2019年对华出口在制造业、物流业和服务业支持了110多万个美国就业岗位。22。

除了与中国贸易的好处外,正确地解释中国冲击还需要适当的背景。例如,有证据表明,许多美国制造商在冲击期间进行了调整,最终雇佣了许多美国人,并增加了产量。英国《金融时报》23岁的吉莉安·泰特(Gillian Tett)总结了特蕾莎·C·福特(Teresa C.Fort)、贾斯汀·R·皮尔斯(Justin R.Piels。

尼古拉斯·布鲁姆(Nicholas Bloom)和其他人在“高人力​资本地区”的美国工人中发现了类似的趋势,比如西海岸或新英格兰,那里的制造商“仍然开放,但转向研究、设计、管理或批发”。相比之下,25个人力​低资本地区在网络上失去了工作--一个地区性的光盘

研究同样发现,很难区分贸易和技术对就业的影响。例如,在前述论文中记录了美国制造商的演变之后,福特、皮尔斯和肖特承认“这些数据支持基于贸易和技术的​对这段时期(制造业)就业总体下降的解释,同时也强调了估计每种机制的总体贡献的难度。”

凯瑟琳·埃里克森(Katherine Eriksson)等人提供了额外的中国冲击背景。它们表明,中国的冲击之所以如此“令人震惊”,并不是因为中国或PNTR,而是因为它何时袭击了美国:在美国某些商品生产的地区转移期间。28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期”行业--现在的​标准化流程和技术容易受到全球竞争的影响(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已经从美国地区的高等教育/​创新转移到教育和创新能力较低的地方,从而解释了“为什么冲击对这些领域造成了如此大的伤害”。这一时机增加了中国冲击的独特性,因为作者发现,之前的美国贸易冲击-例如,涉及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没有这样的动力(因此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要有限得多)。分析还显示,不管中国的冲击如何,这些“后期”产业都很好地走出了美国。

许多其他专家质疑中国冲击文献是否讲述了中国进口商品、美国制造业就业机会和相关问题的全部内容。正如所指出的那样,许多经济学家发现,当对中国进口竞争进行更全面的核算(例如,通过一般均衡模型)时,美国将获得巨大的净收益。卡利恩多、德沃金和帕罗模型进一步表明,中国冲击造成的制造业工作岗位流失要少得多(只有2000至2007年间观察到的下降幅度的15%)。29同样,主要作者罗伯特·芬斯特拉(Robert Feenstra)的两篇论文发现,美国制造业出口和服务增加了就业岗位,30而布拉德·德龙(Brad DeLong)估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只导致美国净失去30万个就业岗位-仅占非农就业岗位的0.22%。31 Adam Jakubik和Victor Stolzenburg发现,当使用​增加值而不是总贸易流量来衡量中国冲击时,制造业失业人数减少了三分之一,地区影响也大不相同,32而徐远、洪马和芬斯特拉发现,考虑到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和萧条,失业人数减少了20-30%。33。

其他专家对中国震惊的调查结果本身表示怀疑34(包括文化影响35)。例如,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的艾伦·雷诺兹(Alan Reynolds)指出,中国冲击“为当地‘通勤区’设计的微观经济模型不能恰当地扩展到整个国民经济”,因此忽略了美中贸易自由化的重要宏观经济影响,如增加美国(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出口。36雷诺兹补充说,将这段时间延长到2011年之后,在此期间美国经济仍受到大衰退的影响,导致因中国冲击而失去的工作岗位有一半“消失”。查尔斯·弗里曼(Charles Freeman)回忆说,他曾在乔治·W·布什(George W.Bush)执政期间执掌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中国事务办公室(Office of the U.S.Trade Commission‘s Office of China Affairs):

乔治·W·布什(George W.Bush)政府经济顾问委员会(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首席成员菲尔·利维(Phil Levy)补充称,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口商品的互换性削弱了这样一种观点,即中国进口商品-而不是更广泛的进口商品-应为中国震荡期发生的一些制造业就业岗位流失负责。根据第421条特别保障机制,利维亲自审查了国内行业要求免除中国进口商品的请愿书,这证明了这一点:

莱维从这次经历中得出的结论是,它“对(中国冲击)分析的前提提出了质疑”。如果从中国进口的替代方案是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口,那么中国对美国工人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这些数据倾向于证实弗里曼和利维的说法。首先,图1显示,在PNTR通过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和之后,制造业工作岗位占美国劳动力的比例只有很小的变化:39。

其次,数据显示,佩斯·利维(Pace Levy)表示,在中国危机期间,中国进口商品只是取代了其他进口商品(而不是国内生产的)。根据国会研究服务处(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的数据,1990年至2017年期间,从环太平洋国家进口到美国的总份额保持在47.1%不变,但“中国作为美国制成品在环太平洋国家中的主要供应国的作用大幅增加,而美国在环太平洋国家中的地位却在下降。”

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San Francisco Federal Reserve)还发现,以2017年个人消费支出衡量,美国人的进口消费总额在中国震荡期间保持相对稳定。这进一步表明,中国进口取代了其他进口产品,远远超过了美国生产的产品。根据这份报告,“美国消费品的总体进口含量保持相对不变,而中国的份额有所增加,这一事实表明,中国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其他出口国(即日本)的利益为代价的。”

经济学家在各种贸易和就业数据的支持下,多次公开表示对将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大幅下降归咎于中国贸易持保留态度,这应该会在美国政界人士和专家中引发类似程度的谨慎。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是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冲击的影响。例如,道格拉斯·欧文(引用2014年罗伯特·劳伦斯的一篇42号论文)指出,“来自中国的进口可能导致每年97,000名制造业工人的非自愿失业(平均而言,考虑到自愿离职因素进行了调整),但这还不到制造业非自愿失业总数的五分之一,也不到同期所有非自愿失业人数的5%。”43正如之前指出的那样,德龙估计,中国的冲击导致的美国非农就业岗位流失不到0.25%.(注1)​估计,中国的进口可能导致每年97,000名制造业工人的非自愿失业(平均而言,考虑到自愿离职因素进行了调整),但这还不到制造业非自愿失业总数的五分之一,也不到同期所有非自愿失业的5%。奥托本人称他估计的200万个工作岗位流失是一个“上限”(更有可能的中央估计是这个数字的一半左右),其中包括大约100万个非制造业工作岗位。此外,奥托最近发表的关于中国贸易和美国婚姻趋势的论文承认,“分析并不意味着过去20年来自中国的进口竞争激增是这些(婚姻和生育)趋势的唯一或主要驱动力”,而只是一个“看似合理的贡献者”。44这些分析应该让我们对最近政府因中国冲击而重塑美国经济的提议所宣称的好处持怀疑态度。

尽管如此,上面讨论的众多学术研究并不是要争辩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十年的进口竞争纯粹对美国有利,也不是说美国劳动力市场和某些社区没有问题。相反,它们揭示了中国贸易带来的伤害可能被严重夸大了,而实质性的经济利益通常被忽视了。这些研究还表明,与PNTR/​批评中国的批评者所描绘的漫画相比,中国冲击问题更具不确定性和复杂性。45。

批评者还经常歪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情况和永久正常贸易关系的影响。首先,PNTR实际上并没有打开美国的大门。

.